文:江婉琦
身處中南半島西部的緬甸,由於其地理位置接壤中國、泰國、印度,緬甸菜餚在國際美食評論家口中被稱為「最後的邊疆」。緬甸菜包含了來自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菜餚,也因為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因素,茶文化、咖哩等種種印度元素是緬甸菜的重要角色。
當走到假日的華新街上,飢腸轆轆的你走進了一間小吃店,點了一碗緬甸經典早餐魚湯麵(緬甸語 : မုန့်ဟင်းခါး),漂亮老闆娘對你說著:「帥哥,來點阿啾吧?」緬甸人吃飯、吃麵時,餐桌上常看見「阿啾」,究竟阿啾這人是何許人也?鳴個喇叭帶你一探究竟!
阿啾(a-kyaw,緬甸語: အကြော်)是炸物的緬甸文名字,或許可以將阿啾比擬成台灣菜市場裡的各式「菜炸」。在早期,油炸對緬甸人來說是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無論是瓠瓜、洋蔥、鷹嘴豆,抑或是辣椒、芭蕉、紅豆,都可以入鍋油炸。而也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在緬甸的街頭常有印度人扛著一個行動炸物攤車,一個油炸ing的熱鍋頂著竹籃炸物盤,下方挨著一個熱騰騰的火爐,美味的炸三角在攤販的巧手中熱騰騰出爐。
阿啾好吃又營養,成為了緬甸街頭最普及的平民小吃。單吃的阿啾與酸酸辣辣的醬料是靈魂伴侶,緬甸人常以「哪間店的醬汁好吃」為指標購買阿啾。麵類是阿啾的另一個情人,當阿啾遇上熱騰騰的湯麵,你儂我儂的阿啾立刻融化在湯麵的懷抱中~
◼︎ 炸洋蔥:
炸洋蔥幾乎是普世炸物代表,比達美樂的洋蔥圈更脆和更硬。周華健唱的好,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炸洋蔥是最懂金山麵的麻吉,兩人在一起當朋友,口感搭配到沒話說。
◼︎ 炸芭蕉:
芭蕉樹在南印度是繁榮與財富的象徵。這個常見的熱帶植物幾乎整株都可以入菜食用,我們可以在魚湯麵裡發現芭蕉嫩莖;鮮花可以做成沙拉;生果在中南美洲煮熟後可以變成主食;熟果可以裹粉油炸,而炸芭蕉在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也是常見的街頭小吃。
◼︎ 炸三角:
炸三角的三角外皮裡包裹著馬鈴薯、洋蔥、豆子和絞肉,也是台灣街頭常見的異國美食。而炸三角這個食物最早起源於波斯(今伊朗),在13、14世紀時商人帶著炸三角來到了印度。一位德里蘇丹國(古印度)的皇家詩人Amir-Khusro曾如此說道:「王子和貴族們都喜歡吃由肉、酥油、洋蔥製成的炸三角。」直到現在,迷人的炸三角廣泛分佈於阿拉伯半島、北非、東南亞與南亞等地。
◼︎ 脆炸豆餅、厚炸豆餅厚:
緬甸是世界前五大豆類生產國之一(其他四個國家為加拿大、印度、澳洲、坦尚尼亞),豆子種植的歷史源自於英國殖民時代,英國人從印度引進了豆子種子,緬甸得天獨厚的泥土與印度穩定的市場需求讓緬甸的豆類產量因而壯大。
脆脆的炸豆餅是魚湯麵的寵兒,這個由鷹嘴豆製成的炸豆餅是華新街最常看見的阿啾,單吃脆脆的像台灣古早點心卡哩卡哩,泡入湯裡立馬跟熱熱的湯汁水乳交融。
◼︎ 炸豆粉:
豌豆粉、稀豆粉、炸豆粉傻傻分不清楚?其實這三個東西都是豆子的變化體(雲南人用豌豆混合薑黃、緬族人用鷹嘴豆製作),稀豆粉放涼後形成豌豆粉,豌豆粉入鍋油炸後則是炸豆粉。豌豆粉在英文世界裡常被誤認為豆腐,但其實是透過豆子的澱粉自然凝固未加石膏的「另類豆腐」。而炸豆粉跟酸酸辣辣的醬料簡直是絕配!
◼︎ 炸辣椒豆餅、小顆的炸辣椒豆餅:
纖維明顯的炸辣椒豆餅以鷹嘴豆、辣椒、咖哩葉為原料,吃起來像水分抽離的磅蛋糕和鹹派,沾起醬來有種特殊「百貨公司冷氣」風味。小顆的炸辣椒豆餅在緬甸也常出現在印度人的行動炸物攤車之中。
◼︎ 炸紅豆餅:
不像一般台灣人對紅豆料理的想像,鹹鹹的炸紅豆餅薑味濃厚(薑是非靠海地方的普遍飲食喜好),口感像麻糬、味道像芋粿。
資料來源:
1.緬甸的飲食 http://factsanddetails.com/southeast-asia/Myanmar/sub5_5c/entry-3067.html 2.緬甸炸洋蔥 http://cookeatnclick.blogspot.com/2015/06/kyethun-kyaw-burmese-onion-fritters.html 3.緬甸炸芭蕉 https://loveisinmytummy.com/2016/04/burmese-banana-fritters.html 4.緬甸的豆類 http://www.myanmarinsider.com/myanmars-beans-and-pulses/ 5.宮相芳 (2012) 〈新北市中和華新街「小緬甸」的飲食文化研究〉。《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6.緬甸炸物
https://goo.gl/RNTbjF 7.緬甸飲食部落格
https://cookmyanmarfood.wordpress.com/2010/03/29/fritter-a-kyaw/ 8.炸物介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ter
Comments